生平最喜歡、最愛看可也最怕看的電影,是義大利新寫實主義代表作之一的《單車失竊記》。說喜歡,好像也講不出什麼偉大的道理,就是有感覺、有共鳴、百看不厭;說怕看,則是因為每看必哭,而且隨著年齡增長,自制力不增反減,看了會哭的段落還一次多過一次。
電影的背景是二次大戰結束後戰敗國的義大利。
失業的爸爸好不容易找到一個貼海報的工作,不過必須自備腳踏車。 媽媽當了棉被買了一部,沒想到開始工作不久,腳踏車就被偷了。 爸爸帶著兒子到處找,沒找到。最後,爸爸決定也偷別人的。
最後的結尾是:在兒子的注視下,爸爸失手被逮、被責打、被奚落、被侮辱。 整部電影只有一個雰圍——貧窮,以及求生。
之所以有共鳴、有感覺,或許是電影裡的某些細節,根本就是自己生命記憶的重現。比如,進當鋪當棉被,卻發現當鋪裡的棉被堆積如山。比如,爸爸找不到車子,肚子也餓了,竟然帶兒子進餐館,把身上所有錢全部花光。
哦,對了,媽媽在生活最絕望的當下,竟然跟人家借錢去相命,所求的只是相命師的一句話:未來會很好!
是這些細節的緣故吧?讓我年輕的時候覺得義大利真像臺灣,現在當然知道——只要是貧窮,都有同一個面貌,不管在哪裡。
只是當我們閱讀史料,心裡不捨那些在混亂恐怖時期犧牲生命的菁英的同時,我們經常忘記是誰把他們的孩子教養成人?
是誰撐起那個殘缺的家庭?當然是一群婦人,只是我們通常不知道她們的名與姓。遠的不說,說近的吧。
幾年前去南部拍電視節目,田裡女人在施肥,問她們說先生怎麼沒來?她們說:「在忙啊!」忙什麼?我問。
她們一本正經地回我說:「忙著在大樹腳譙政府!」
去年母親過世。她是一個記憶力超強,又善於講故事的人。經驗中,有一次才剛在樹下聽男人們說完村子裡一個值得尊敬的人,在二二八事件中如何在火車裡被抓,說他如何有學問待人、如何仗義等等;回到家裡,卻聽見媽媽在跟別人說那個男人的太太,說的卻是她如何用許多碎布縫成漂亮的被子,如何要小孩改吃當時比米便宜的麵粉食品,以及,如何拒絕校長要他們家小孩繼續升學的勸說,理由是:「書念多了,腦袋會跟她們父親一樣,黑白想。」
難怪自己有時會持平地自省:男女在面對同樣的困境時,態度的差異到底在哪裡?我簡單的歸納是:男性想到的似乎是如何打破困境,女性則想著如何帶引大家度過困境。
父親在礦業蕭條時期受傷住在醫院,午後醒來,望著窗外忽然悶叫一聲:「天無天理!」而同一個時候,在礦場挑石頭打零工的母親卻說:「再艱苦也要笑給天看!」這是家裡的例子。
最近正在寫一個舞台劇本,寫的是臺灣阿嬤生活的點滴, 想以她生命過程中經歷的幾個男人面對時代、文化變遷以及困境當前的態度,來對照她那種看似軟弱但其實堅定,看似無為其實穿透一切,看似無言其實令人感受深刻的動人形象。在此同時卻讀到先覺出版社寄來的一本書稿《佐賀的超級阿嬤》。
閱讀過程的心情一如第一次看到《單車失竊記》,差異只是前者輕快明亮,
後者凝重深沈;前者的主角是阿嬤,後者的主角是爸爸。 阿嬤以逆來順受、樂觀包容的方式面對貧窮,爸爸則選擇以無力的報復面對困境。
同樣的時代,同樣的戰敗國,面對同樣的貧窮與生存,卻有不同的態度,差異彷彿無關國籍,只在性別。讓我們一起想像,一九四六年夏天的某一天,戰爭結束不久,在義大利一個父親牽著兒子的手滿街找腳踏車的同時,日本佐賀有一個阿嬤正在河邊撈起從上游市場流下來的菜葉,正開心地回家,她的腰間綁著一根繩子,拖著一塊磁鐵,一路走,一些鐵釘鐵片正往磁鐵集中。
傍晚,當義大利的爸爸不顧兒子的哀求,正在打開別人腳踏車的鎖匙時,日本的阿嬤正從磁鐵上取下一堆歹銅廢鐵,笑顏逐開。當義大利的小孩驚慌無奈地看著爸爸被眾人責打、嘲弄的時候,日本的孫子去看到阿嬤得意地跟他說:
晚上有野菜雜炊可以吃,是河濱免費超商送來的!
閱讀最大的樂趣無非與自己的生命經驗相互交換印證。
讀完最大的感想是:
我母親說,再艱苦也要笑給天看。 佐賀的阿嬤卻更犀利,她是:再艱苦,也要讓老天笑出聲音來!
---------------------------------------------------------------------
【心得感想】
想想現在的卡奴....想想阿公阿嬤過去的生活....很值得一讀的好文章!
統派媒體兩套標準對照表 | ||
事件內容 |
綠營人士所遭受的待遇 |
馬英九與藍蠅人士的媒體待遇 |
正式場合打瞌睡 |
杜正勝被K得滿頭包 |
馬英九是趕行程、奔波勞累。 |
結合不同顏色 |
謝長廷是招降納叛、奸巧。 |
馬英九是廣結善緣、拔樁成功。 |
論述本土議題 |
謝長廷說的就是鎖國、意識型態、挑動族群。 |
馬英九說的就是貼近土地、在地紮根、新台灣人。 |
爆料 |
謝長廷是扒糞、負面選舉、口水戰。 |
馬英九是高道德檢驗。 |
說錯話做錯事 |
如果是阿扁、謝長廷,鋪天蓋地、萬箭穿心、形成議題、釀成風暴、造成印象、讓你付出代價。 |
如果是馬英九,幫忙築起防火牆、淡化報導、消音放水、維繫其政治生命。 |
同樣接近二二八受難者家屬 |
被指撕裂族群、挑起仇恨、在傷口灑鹽。 |
被統媒稱讚促進族群融合、消弭仇恨。 |
嗆聲者 |
人民嗆阿扁(新聞標題),給嗆聲者專訪、封他外號加以讚揚。 |
綠營選民嗆馬英九(新聞標題),是暴民、抄地下電台。 |
龍山寺和台北火車站的遊民 |
阿扁當市長時,是台北市政府的問題,逼得當時的社會局長陳菊常常要開記者會回應安置措施和承擔責任。 |
馬英九和郝龍斌當市長,是中央執政的問題。 |
政治獻金案 |
2004大選,媒體用「誠信」攻打阿扁收陳由豪獻金,越洋採訪,連線報導。 |
2008大選,馬英九綠卡、獻金、股票說詞一變再變,媒體幫他硬生生擋下。 |
國家忠誠度的檢驗 |
陳致中帶懷孕的 太太到美國,是逃亡、洗錢、對台灣沒信心、痛批阿扁要當美國人的阿公。 |
馬英九夫婦擁有綠卡,馬家眾姊妹和馬唯中是美國人,謝謝指教加上看報才知道加上不予回應,完全沒代誌! |
不回應記者的問題 |
陳幸妤是擺臭臉、高傲。 |
周美青是惜口如金。 |
國營企業或政府部門調整人事 |
綠營是綠化。 |
藍營是整頓。 |
水災造成損傷 |
綠營的縣市是人禍、官僚殺人。 |
藍營的縣市是天災、全球氣候異常。 |
強力取締違規 |
綠營的縣市是搶錢。 |
藍營的縣市是伸張公權力、大執法。 |
對連戰的看法 |
和李登輝結盟時是阿舍、含金湯匙出世、吃500元便當、借錢給伍擇元、扶不起的阿斗。 |
和宋楚瑜結盟時是戰哥、弱勢代言人、兩岸新希望。 |
古蹟保存和建設發生衝突 |
樂生療養院的存廢大炒特炒,把它轉成是行政院的事。 |
史前的惠來遺址(胡自強的台中市)的存廢不會把它炒成抗爭事件,很多國人都還不知有此遺址。 |
起訴政治人物的檢察官 |
起訴吳淑珍的陳瑞仁是司法英雄、有道德良知。陳被質疑時,眾多檢查官力挺。 |
起訴馬英九的侯寬仁是法匠、十個版面的砲轟。侯被質疑時,孤軍面對,黯然離開特偵組。 |
重大建設的評論 |
高鐵、雪隧和東西向快速道路不被祝福、不會給你加分,天天唱衰,消基會發起拒搭運動。 |
對於中國的青康藏鐵路,歌頌、讚嘆。 |
李登輝言論的處理 |
李登輝不利馬英九的談話,淡化處理。 |
李登輝有利馬英九的談話,放大處理。 |
對李遠哲的態度 |
政黨輪替前被媒體譽為社會的良心、各黨派爭相邀為副手。 |
政黨輪替後只因挺扁,消弱他的光環、減低他的影響力。 |
對卑微辛苦的小人物的描寫 |
政黨輪替後是風中悲歌、人民快活不下去。 |
|
物價波動 |
政黨輪替後是民不聊生、引發民怨。 |
政黨輪替前是強調國際原料漲、呼籲共體時艱、宣傳省錢撇步,候時機。(聯合報系的泰國世界日報對於今年的泰國物價上漲也是用這種基調報導) |
當屬下奉承時 |
阿兵哥對阿扁說「你是我的巧克力」,就是拍馬屁,國防部長被罵到臭頭。 |
國小女生對馬英九說「我愛你」,就是深獲人心,宜蘭教育局長沒事。 |
用特支費支付私人費用 |
前捷運局長齊寶錚重判12年,抑鬱而死。政黨輪替前是強調一枝草一點露、尋找台灣的生命力、不被環境擊倒。 |
馬英九一審二審皆被判無罪。媒體和司法一遇到馬英九就轉彎啊!台灣還有公道嗎? |
造勢活動 |
刻意忽視逆風行腳活動。 |
大肆連線報導Long Stay。 |
掛首飾珠寶 |
吳淑珍是奢華、不配、貪腐。 |
連方瑀、卲曉玲是貴氣、高尚。 |
買賣股票或基金 |
吳淑珍是內線、不懂利益迴避。 |
周美青是理所當然、善於理財。 |
發生衝突 |
泛綠被打就是泛綠挑釁、活該。 |
泛藍被打就是泛綠暴力、追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