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七期重劃區 挖出牛罵頭文化聚落遺跡


自由 更新日期:2008/08/08 04:09







〔記者張協昇、蘇孟娟/台中報導〕科博館考古人員近日在七期重劃區的考古探勘工作又有新發現;考古人員在市警六分局旁的立體停車場預定地,挖出距今約3、4000年前的牛罵頭文化房舍遺址證據,考古人員強調,國內目前尚未發現牛罵頭文化時期的聚落,首度發掘出的房舍牆腳,讓考古人員振奮。



疑似房舍牆腳石堆



科博館考古人員日前接受市府委託,在六分局旁的立體停車場用地中進行考古探勘工作,才開挖3天,就在一處2公尺乘以2公尺的探坑中挖到好消息,除發現有大量繩紋陶碎片外,最令考古人員振奮的就是發現有6、7塊明顯像是房舍牆腳的石堆。



科博館人類學組研究員屈慧麗指出,根據出土文化層及繩紋陶片研判,該區的考古文物應屬於距今3、4000年前的牛罵頭文化時期,包括在衣蝶百貨現址及台中公園都曾發現過,但這兩處地點因已完成開發,根本來不及搶救文物,所以該時期出土的文物有限。



盼續挖出房舍建築



此外,屈慧麗表示,牛罵頭文化目前在國內也尚未出土過聚落,目前初步探勘挖掘雖只挖出一處牆腳,但應有5成把握可挖出曾有房舍建築位於其中的證據,若能據以在附近再找 到相同牆腳,就可能找到考古聚落存在的證據,這也將是國內考古上的重要發現。



但因之前立體停車場預定地已整地作停車場,曾大量回填土石,因此屈慧麗確定原有文物已受破壞,所以究竟還能搶救或挖掘到多少文物及考古證據,則有待未來1個月的挖掘證明。



屈慧麗表示,這處發現的牛罵頭文化遺址屬於「泛惠來遺址區」,距離發現考古人骸的七期重劃區144號抵費地的惠來遺址區約200公尺,但惠來遺址出土的文物屬於距今1300年的番仔園文化時期,兩處文化不同。


 


 


 


 


..............


....................


.................................


哭喪臉說台灣人實在太善良的


胡大市長請高抬貴手[放台灣文化ㄧ馬---]讓台灣展現與中國不ㄧ樣的器度.質量


 


.......................................................................


 


 


............


.


 


 


 


.................



考古新發現 劉益昌:十三行文化人到太魯閣淘金


NOWnews 更新日期:2008/07/25 00:31 記者許永傳台北報導



考古新發現,花蓮崇德發現史前墓葬遺跡,證實千餘年前十三行文化人來過太魯閣採金,以徒手方式攀過大雪山及中央等山脈,到達立霧溪中游及支流,至於他們東遷到立霧溪流域的目的為何?太管處研究發現,他們不只是為了生活而已,追尋黃金也是目的之一。



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中央研究院考古人類學家劉益昌研究員進行為期2年的「立霧溪流域人文發展之研究」,第二年的研究進行到期中階段就有重大的發現。研究人員分別在崇德、布洛灣、陶塞(今竹村)、山里(今梅園)等地挖掘探坑,均有豐碩收穫,其中在崇德發現的墓葬遺跡中,有兩具完整的側身軀肢葬遺骸及陶器等陪葬品。



劉益昌研究指出,推估距今約1000多年前生活在這裡的族群,若加上2007年在崇德發現的鐵渣、黃金研判,他們應是遠從台灣北部東遷而來的十三行文化人,他們東遷至此的目的之一便是「尋找砂金」。劉益昌研究員指出,這項發現可以訴說一部1000多年以來的立霧溪人類活動史。



太管處指出,立霧溪是一條黃金之河,從文獻得知16、17世紀以來西方諸如葡萄牙西班牙以及荷蘭等海權國家,都曾到這裡尋找砂金,曾聚居在Takilis溪(立霧溪)北岸的原住民哆囉滿人,也曾經在此地採取沙金。2007年第一年的研究中,研究團隊在崇德考古發掘詳細過篩,更進一步在地層中發現當時人群煉鐵、煉金的遺跡,這些出土的文物與北台灣的十三行文化相符,經過碳十四年代測定與比對,確知十三行文化人在1200多年前就已經來到Takilis溪北岸建立聚落。



劉益昌表示,除了崇德之外,考古學家也在布洛灣、山里(梅園)、陶塞(竹村)等遺址考古發掘,都發現了這群人居住的蹤跡,顯見他們的足跡已擴及立霧溪中游及支流。至於他們東遷到立霧溪流域的目的為何?劉益昌研究員認為不只是為了生活而已,追尋黃金也是目的之一。



劉益昌表示,這是一個可以期待的立霧溪流域千年史詩,也可說是一部追尋黃金的傳奇,雖然沒有文字紀錄,但是考古家已經將這個故事的開端發掘出來,從崇德遺址的雙人葬和他們的陪葬陶罐,已經說明這群人縱橫台灣東部海域。太管處指出,這項考古發現填補史前人類在太魯閣活動的歷史,描繪出一千多年前的輪廓,但仍有許多疑問,有待考古學家透過他手中的鏟子與詳細篩洗一一去解答。



這項研究預計今年年底將有更進一步的成果展現在大家的眼前,請大家拭目以待。




 


 


 


 


..............


.........................................


 


 


................


..................


 


 


 


 


 


 


 


 


 



五指劍待鑑定 下營鄉掀考古熱


時報 更新日期:2008/07/10 09:46 【中國時報 洪佳莉下營報導】



 台南縣近年來興起考古熱,繼南科與麻豆東西向快速道路工程處挖出古文物後,東西向快速道路附近的下營鄉中營聚落,在民國五十八年,武安宮附近溝渠也挖出5件史前時期的石器,廟方近日擬邀中研院考古專家深入研究,希望還能挖出另一批史前文物。



 民國五十八年,下營鄉民戴秀雄在今19甲線與南58縣道交叉口,往南50公尺的19甲線西側路旁中排捕魚,為了抓一隻鯽魚,無意間觸摸到水底一塊突起物,他原以為是埋在水底的鐵器,於是返庄偕同一位朋友前來挖掘。



 未料,兩人竟在2點5公尺深處挖出5支扁平形的石器,於是戴秀雄帶走3支,朋友帶走2支,各自回家存放。



 戴秀雄表示,由於石器狀似刀劍,他即拿給尚在襁褓中的孩子把玩,3年後,武安宮指示這5支石器需拿來宮中供奉,於是戴秀雄等人即將石器全數捐出,並經神明的加持下成為鎮宮神器。



 他說,由於這5支石器兩支較短,3支較長,狀似人的5根手指頭,又像石劍,因此被當地人稱為「五指劍」。當時經國立史前博物館館長李坤修鑑定後,確定為迄今3千多年的新石器時代產物,並被台南縣政府文化處列為重要文化遺產。由於最近掀起考古熱,主任委員王正良及委員們有意請中研院考古專家劉益昌前來考據,希望還能找到另一批更豐富的史前文物。


 


 


 


 


...........


 


........................


.....


 


 


..........


 



奇美捐億元 南科首設考古中心


時報 更新日期:2008/07/04 09:44 【中國時報 汪慧星南縣報導】



 南科蘊藏豐富文化遺址,考古學家已花費十二年,動用上千人力進駐搶救珍貴文物,確認南瀛係台灣文化重要發源地。奇美集團三日宣布捐資逾億元,在南科成立全國第一個民間考古中心。



 南科經考古學家鑽探搶救證實,是國內史上考古遺址分布密度最高、文化層序最為完整、挖掘面積最大的地區。



 奇美集團昨日宣布捐助七千八百萬元成立南科考古中心,另外再捐出五千萬元由文建會輔導設置公益信託基金及成立諮詢委員會,目的為確保考古文化資產得以永續維護,並贊助其他考古文化資產維護計畫的執行,邀南科搶救文化遺址的考古隊組長朱正宜,擔任考古中心主任。



 主導該項計畫的奇美電子副總經理兼樹谷基金會董事林榮俊表示,大家有幸在這塊孕育先民文化的土地上生活,並能實地見證先民的文化精髓,不僅值得慶幸與珍惜,更是後代子孫珍貴的文化資產。


 


 


 


.


 


 


 


 


 


...........................


........


..



南科出土千年人骨 暫住鐵皮屋?


時報 更新日期:2008/08/05 09:25 【中國時報 周曉婷/南縣報導】



 南科考古遺址橫跨大坌坑、牛稠子、大湖、蔦松、西拉雅及漢人等六個文化層。自南科開發至今十餘年,陸續挖掘出人骨、獸骨、陶器及碳化稻穀等物件,其中還有距今三五○年至四八○○年前的人骨多達一千九百多具,因缺乏恆溫恆濕保存場所,目前暫存於南科九路旁的鐵皮屋內。研究人員擔心,已開封整理的人骨若因保存條件不佳而毀壞,殊為可惜。



 從南科考古遺址出土的這些人骨,自民國九十三年底即棲身於鐵皮屋裡,保存條件並不理想。研究人員指出,南科考古遺址未被挖掘前,幾乎都深埋在地下水層以下,並未接觸空氣,因此保存情況遠比國內其他遺址好,沒想到卻在出土後缺乏理想保存環境。



 南科考古計畫主持人李匡悌博士及研究助理戴志家指出,出土人骨為爭取時效都先封存,日後再由研究人員開封整理記錄。未開封的人骨因採玻璃纖維隔絕空氣與溼氣,較無毀壞之虞。



 反倒是其中約有五分之一,已開封整理完畢,或正在整理中的人骨,因曝露在空氣中,儘管未直接曝曬於露天環境,但仍因暫存場所條件不佳,狀況令人憂心。



 對於南科考古遺址,台南縣府文化處爭取設置史前博物館南科分館,達到遺址出土文物在地保存目標。



 但南科分館計畫由教育部主導,政黨輪替前原訂明年編列預算由教育部向國科會價購土地設置,政黨輪替後史前博物館館長易人,計畫是否照舊還是未知。縣府文化處副處長姜博智表示,將向中央持續追蹤設置進度。


 


 


 


 


.............


...


 


 


.............


 


...


 


 


 


卡玫基釀災/水淹考古文物 化石成石粉


自由 更新日期:2008/08/07 04:09







雅石文史工作室受創



〔記者鄭旭凱/斗六報導〕卡玫基颱風造成雲林縣嚴重水患,收藏上千件化石標本及梅林、蕃仔溝、坪頂、貓兒干等遺址文物的台灣雅石文史工作室,也遭到洪水入侵,收藏這些考古文物的陳南榮老師清理收藏,更發現許多泡水的化石竟化成一堆堆的石粉,損害情形相當嚴重。



陳南榮辛苦清理文物



陳南榮是斗六高中退休老師,收藏雲林在地考古文物已有30年,更是斗六市蕃仔溝遺址的發現者,他的文史工作室位於斗六市虎溪里,在卡玫基颱風來襲時,社區淹水約一人高,工作室也遭到洪水入侵。



擺放在台灣雅石文史工作室一樓,多數從雲林草嶺、樟湖、華山等地收集而來的千萬年貝類及植物化石,以及梅林、蕃仔溝、坪頂、貓兒干等遺址的石器及陶片,在卡玫基颱風時都被泡在水中,陳南榮說,這是工作室創設30年來第1次淹水。



陳南榮10多天來辛苦的清理泡水的考古文物,他說,泡水的陶片、石器等只要經過清洗大致可恢復原狀,最令他心疼的是,不少雲林本地出土的貝類及植物化石,在泡水後竟化成一堆堆的石粉,根本無法復原。



所幸資料多已電腦建檔



陳南榮表示,他一直認為「收藏是一種負擔也是享受」,工作室成立以來從未出賣一個標本,但是看到標本和檔案泡湯覺得相當心疼,所幸他已把大部份的文件資料存在電腦建檔,算是不幸中的大幸。


 


 


...........


 


 


................


 


 


..............


 


 


....


 






《小檔案》十三行遺址


自由 更新日期:2008/07/25 04:09



「十三行遺址」是台灣北部重要的考古遺址之一,位於台北縣八里鄉淡水河海口交界處的南岸,挖掘出陶器、鐵器、墓葬等各類豐富的史前遺物。



「十三行遺址」的主人生於距今1800至500年前,在文化上屬於台灣史前時期的鐵器時代,是目前台灣唯一確定擁有煉鐵技術的史前居民,很有可能是台灣平埔族凱達格蘭人的祖先。遺址已被內政部訂為國家二級古蹟,目前保留遺址面積約一公頃,並在遺址旁設立十三行博物館,是台灣第一座縣立考古博物館。



1955年秋天,空軍飛行員潘克永少校駕機飛越八里鄉觀音山上空時,突然發現羅盤出現了磁力異常反應,以為是鐵礦影響到羅盤的運作。1957年潘克永找上了在台灣大學任教的地質學家林朝棨等人,前往八里鄉頂罟村現地勘查,發現地面上到處可見鐵塊與鐵渣,並證實是土法煉鐵所遺留的殘渣。



因當地並無漢人或日本人煉鐵的紀錄,推定這些殘渣為史前人類的煉鐵遺址,由於頂罟村有個別名叫「十三行村」,於是將這個考古遺址命名為「十三行遺址」。 (記者游太郎整理)







 

 

 

 

..

 

 

 

 

 

 

 

 

 

 

...

 

 

 

...

 

 



紅樹林發現三千年圓山遺址


時報 更新日期:2008/07/26 10:31 【中國時報 劉英純北縣報導】



 捷運淡水線紅樹林到竹圍站與河岸高灘地發現疑似考古遺址!中研院研究員劉益昌廿五日到場會勘,發現不少陶甕碎片,證實當地有疑似考古遺址,但須依文資法評估並確定範圍。



 縣府為解決淡水交通壅塞,決定興建淡水河北側沿平面道路,引起部分地方人士反彈。淡水文化基金會副董事長許慧明認為河口可能有文化遺址,請考古員劉鵠雄調查,結果意外發現淺層即可撿到疑似三千到兩千五百年前的圓山文化的繩紋陶片。



 昨天上午,縣文化局邀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劉益昌到捷運站到河畔間的兩處地點會勘,發現更多的陶片與堆積層。



 劉益昌說,捷運紅樹林站後方暫名為「外北勢橋」的農田,可見原堆積層,形成時間大約近一到兩千年,淺層即有碎陶片,而此處對面正好是八里大坌坑與十三行遺址,先民在河邊開墾很符合當時狀況。



 劉鵠雄也說,根據荷蘭人的「大台北古地圖考釋」的標位,這邊有可能是「大八里社」所在,他撿到的夾砂網格印紋陶碎片,將送中研院鑑定。



 一行人往竹圍捷運站方向步行,在暫名為「高厝坑溪橋」的竹林與菜園裡,發現更多破碎口緣陶片。劉益昌認為這裡的地層有些紊亂,屬於三千到兩千五百年前的圓山文化繩紋陶片。



 縣文化局專委唐連成表示,文資法規定,發現出土古物要依法規評估重要性,將遺址範圍確定。由於發現疑似遺址,原訂年底動工的沿河道路工程,恐怕會受到影響。


 


 


 


 


 


.....


 


 


....


 


....


 


 


 



南縣/南科遺址出土文物豐 研究生組考古隊埋首探究


NOWnews 更新日期:2008/07/31 01:09 記者陳炎生/南縣報導



「學習如何從無數的碎片重組完整的頭蓋骨,對學考古的我既興奮又具有挑戰性!」一群來自台大、清大人類學研究所,及南藝大博館所、藝術史學系研究生,利用暑假在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共同成立的南科考古隊實習,他們每天埋首在南科文化遺址豐富的出土文物,悠游於豐富又多樣的台灣史前文化收穫一籮筐,更和遠從夏威夷大學來南科遺址進行研究的體質人類學美籍教授郫措思基‧麥克博士師生對談和學習。



在南科園區的西北隅,一座偌大的鐵皮屋裡,台大人類所研究生劉亭攸、葉惠媛忙著清洗破碎的頭蓋骨,清大人類所的詹以屏和曾于宣,則忙著將已清洗的頭蓋骨碎片加以組合粘補,南藝大博館所陳炎生及就讀該校藝術史學系的柳智淵,則埋首於出土的史前人骨標本前,在燈光照射下手拿小竹刀,正小心翼翼剔除泥沙唯恐傷及人骨,這些工作相當繁雜瑣碎又必須兼具耐心和細心,因為這些都是數千年前埋在地底的史前人骨,稍一不慎即「受傷」。



「體質人類學」學術領域上, 在國際上相當知名的郫措思基‧麥克博士,從六月底迄今即忙著埋首於這座鐵皮屋進行研究,對於南科文化遺址挖出大量又完整的史前人骨,他表示這對台灣史前文化的研究很有幫助,也因此郫措思基‧麥克博士所指導的學生,目前正攻讀夏威夷大學體質人類學博士的亞當,亦隨同老師前來進行學術研究,這對美籍師生指導實習生進行史前人骨分類和研究工作,劉亭攸表示,實習一個月的收穫,比在學校上一學期還多!



「學校只有幾個人頭模型,但這裡卻是個無窮無盡的大寶藏!」劉亭攸表示,攻讀人類學及考古學領域每天與泥土為伍,全身弄得髒兮兮的且經常上山下海不輕鬆,但當他學會如何組合和粘貼頭蓋骨時,一切的辛苦都值得!曾于宣和詹以屏建議教育部應在南台灣增設考古研究所,以因應近年來南台灣一再發現地底蘊藏大量文物的文化遺址,葉惠媛則建議,為防範更多的社會犯罪案件,應增闢「法醫人類學」研究所,大量栽培相關法醫人才。



「我熱愛各項考古工作,很喜歡與史前人骨為伍!」柳智淵表示,今年暑假班上許多同學都選擇在博物館實習,卻只有他跟另一位女同學來南科考古隊實習



柳智淵感到非常訝異,他認為,十多年來南科已出土編號超過30萬件,包括史前人骨、貝殼、陶器和石器等各項文物非常豐碩,但仍租借破舊的台鐵倉庫放置進行分類和研究工作,政府文化單位好像不很重視!他為南科考古隊叫屈。


 


 


 


 


.................


 


 


....


 


 


 


 


..


 


 


南科遺址大發現 海外學子考古大驚奇


NOWnews 更新日期:2008/07/10 11:16 記者陳炎生南縣報導







善化火車站月台正對面,看來十分老舊的台鐵倉庫內,4位操著標準英文口音的華裔子弟,在國立史前文化博物館與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南科考古隊工作人員指導下,正忙著將挖出的古代陶碎片及貝殼加以分類,對於能夠返回睽違多年,在記憶深處相當遙遠的台灣故鄉都有一股莫名的興奮,尤其,能夠來到台灣史前文化最為完整的南科文化遺址學習更感到榮幸,這趟為期7周的考古之旅想必是收穫一籮筐!



這4位年輕人的父母早年移居國外,所以都在移居地出生,對台灣的一切既遙遠又陌生,對於這趟學習之旅心情既複雜又盾,談起為何有這趟機緣,住在美國加州今年從柏克來大學心理系畢業的范姜文,表示是父母打電話轉告相關訊息才參加。也是今年畢業於馬利蘭州立大學生物系的郭超琳,及柏克來大學歷史系三年級的金祺,表示是朋友告訴他們的,而就讀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企管系三年級的陳正軒,則是從網站得知,4人將接受為期七周的考古學習之旅。



南科於民國84年開發之初,地底下不斷挖出文物標本,震驚國內外考古界人士,當時接受委託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隨即進駐成立南科考古隊積極搶救,10多年來從30多處遺址挖出豐富又多樣的史前人骨及陶、石器及貝類、獸骨等,最特別的是文化層十分完整,涵蓋大坌坑、牛稠子、大湖、蔦松、西拉雅及漢人等6個文化層,年代從距今5千年迄3百年前,這項發現由於出土文物相當驚人,目前相關研究分類工作仍持續進行,因此吸引這4位年輕的「候鳥」返台學習。



「能接觸到4千多年前老祖宗的東西,讓我感到非常神奇!」從小在加拿大長大的陳正軒表示,學習首日前往南科考古文物陳列室參觀,看到距今4千8百年前的狗遺骸,被公認是台灣最早飼養的狗兒,他印象特別深刻!



他說,這個深刻的印象如同6月底抵達台灣,在國科會為他們舉辦的接風餐會,吃到特別為他們準備相當有名的「台灣小吃」香炒雞睪丸一樣讓他永生難忘!陳希望最近能安排到存放兩千多具史前人骨的「荷園」實習以學到更多。



「捧著出土的陶器,我總是小心翼翼地唯恐摔落!」今年19歲的金祺表示,南科被發現的文化遺址相當多,所挖出的文物都有它的文化內涵,一想到這些文物對現代的人那麼重要我那敢放肆?總是擔心一不小心弄壞了古陶器,目前就讀柏克來大學歷史系的他,對出土的甕棺特別感興趣,對於數千年前台灣的老祖宗,2歲以下的小孩死去後,以甕棺盛裝遺體埋葬的習俗,他希望能從史觀去完整詮釋出來。



「貝殼雖小卻能從中學到環境和生命意義等,讓我感到十分驚訝!」郭超琳表示,這是「一粒沙一世界」最佳詮釋,她發現學考古的都很會觀察,更會見微知著,從出土的貝殼及石錛去追溯先民的生活和飲食文化,雖學習不到一周卻收穫滿滿,她是學生物的,對於「南科不同的文化層的先民部落,當時是如何消失的」問題很感興趣,想深入探討一一解惑。


 


 


 


...


 


 


....


 


 


 


 


..................................


 



古港文化區開幕 龍喉成焦點


時報 更新日期:2008/06/30 09:06 【中國時報 康日昇麻豆報導】



 台南縣麻豆鎮「龍喉出皇帝」傳說已有兩百餘年,前總統陳水扁出身當地更憑添想像空間,在龍喉考古出土清朝古碼頭遺跡,復原成麻豆古港文化園區於廿九日開幕,縣長蘇煥智期盼以神奇傳說意象景觀,吸引大陸觀光客青睞。



 麻豆古港文化園區開幕典禮昨天熱鬧登場,由縣長蘇煥智、中研院考古教授劉益昌、麻豆鎮長陳彰茂等貴賓剪綵,並參觀面積3公頃園區景觀,包括剛考古出土復原清朝時代碼頭遺跡、銜接航道水景、龍喉、鳳池及綠樹成蔭景觀優美,已成為最新熱門觀光景點,經常吸引大批遊客。



 蘇縣長強調,麻豆鎮距離海岸長達20公里,怎會有古代碼頭遺跡?讓許多人大感驚奇,原來古代是倒風內海繁華貿易港口,傳說清朝乾隆皇帝在位時,有堪輿師指該處是龍喉穴,未來將「出皇帝」,朝廷乃派員用石車及棕簑破壞龍喉地理風水,但民間仍口耳相傳龍喉出皇帝傳說。



 傳說出皇帝 清朝破壞風水



 民國四十五年當地民眾依照麻豆代天府神諭指令,舉行盛大的「清龍喉」恢復風水地理活動,挖出許多石車,成為當年熱門新聞,直到出身當地的前總統陳水扁當選就任後,龍喉出皇帝傳說更讓許多民眾深信不疑。



 龍喉出馬 又憑添想像空間



 今年初總統選舉投票前,龍喉考古現場挖掘出土一隻完整的馬骸骨,在總統馬英九當選後,有人說「龍喉出馬」神跡顯現,又憑添許多想像空間。



 蘇縣長認為不管龍喉出皇帝神奇傳說真實性如何,出身當地的陳前總統,可讓人見證台灣民主發展,鄉下貧困佃農孩子也能當選總統,且麻豆古港文化園區又復原剛出土清朝碼頭遺跡,這些豐富神奇傳說及歷史文化景觀,希望能吸引更多大陸觀光客,帶動當地觀光發展。


 


 


 


.....


 


 


 


 


 


 


 


 


......................


 



女人魚、男人魚 南島民族有「原」來的生活智慧


央廣 更新日期:2008/08/03 11:36 劉靜瑀



科學季展覽今年在全台7個地點同步展覽,其中,位於台東的國立台灣史前博物館,探討的是考古及南島民族相關內容,希望讓民眾了解,原住民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及智慧,雖然和主流社會價值不太相同,也迥異於西方科學,但自成一套的經驗傳承,卻也代表另一種科學意涵。



你對南島民族的認識有多少?其實,南島民族和漢人生活習慣,有很大的差異,對於建造石板屋的空間、建築概念,也有自己的特色。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承辦人陳俊男:『比如說對於木頭材質、堅硬程度,做房屋不同的構造。例如橫樑會找最堅硬的,石板部分有公母之分,母石板會做比如說擋土牆或地板,公石板會做屋頂或牆壁。』



今年科學季在台東的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展出內容,主要是探討考古以及南島民族的生活智慧。民眾可以從中看出,南島民族很多觀念都是跟生活、環境息息相關,這套觀念因為是符合大自然的規則所產生的,民眾可以進一步了解原住民的經驗傳承。陳俊男:『一般來講,魚類分類,都是以外型,或是界門綱目科屬種去分,可是對蘭嶼人來講,著重魚的食用價值,魚肉細緻度好壞,好的就給女人或小孩吃,女人魚或男人魚,著眼點在於女人跟小孩需要大量體力,特別是要做經濟活動又有生理生產,因此需要大量營養。』



這次史前博物館展出的南島民族生活智慧,包括布農族、排灣族、雅美族及阿美族等,從詞彙使用到他們對健康、疾病的定義,都可以看出和傳統科學不同之處,也是最好的文化教育。


 


 


 


.................


....


 


 


 


 


 


 


.....


 


 


史前玉工坊 卑南古玉DIY


自由 更新日期:2008/08/06 04:09







〔記者黃明堂/台東報導〕史前文化博物館承辦的「2008年科學季:原來如此-南島與科學」特展,其中之一的主題是台灣考古出土的玉器,並設有史前玉工坊,供民眾體驗史前玉的雕鑿技巧。



史前館指出,台灣玉主要產於花蓮坪林遺址,但是在台東卑南、宜蘭丸山、台北圓山與芝山岩、南投埔里、菲律賓等地也發現類似或相同的玉器造型,年代也非常接近。這些證據顯示山脈與海洋並不一定阻礙史前南島人的遷徙。



若要瞭解過去,還必須從他們的後裔—南島民族,特別是台灣原住民族與大自然的關係著手,從史前玉器探討南島民族的空間觀及時間觀。



因此展覽中設置史前玉工坊「卑南古玉DIY」,為了讓卑南玉飾的磨製方法與穿孔技術,能重現眾人眼前,特別準備砥石及仿製古老的鑽孔器,再現卑南玉飾的風采。


 


 


 


.....................


 


 


...................................


 


 



石板有公母魚分好壞 看南島智慧 「原」來如此


中廣 更新日期:2008/08/08 18:35



石版分公母、魚類分男女,南島民族有一套獨有的生活智慧,這次在國科會科學季中,台東的史前博物館,展出考古與南島民族相關內容,希望讓民眾認識,原住民與大自然共處下,衍生出的生活態度與哲學。(陳奕華報導)



南島民族不管是觀念與生活態度都與大自然息息相關,排灣族人的石版屋,從空間分布到建材分類,展現獨有的建築科學,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承辦人陳俊男說:「石板部分有公母之分,母石板會做比如說擋土牆或地板,公石板會做屋頂或牆壁。」



此外,蘭嶼的達悟族人則是利用海洋與森林資源,創造精緻的捕魚技術與造船工藝。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承辦人陳俊男說:「對蘭嶼人來講,著重魚的食用價值,魚肉細緻度好壞,好的就給女人或小孩吃,女人魚或男人魚,著眼點在於女人跟小孩需要大量體力,特別是要做經濟活動又有生理生產,因此需要大量營養。」



這次台東史前館展出的「原」來如此,南島與科學特展,以科學的角度,呈現南島民族的生活方式與智慧,希望給民眾對相關的文化與科學有更多認識。


 


 


 


..............


 


 


 


 


 


 


.


.



太魯閣崇德台地 發現千年墓葬遺跡


自由 更新日期:2008/07/25 04:09



〔記者游太郎花蓮報導〕太魯閣國家公園內崇德台地,中央研究院發現千年前自台灣北部東遷的「十三行文化人」遺跡,推測應是「尋找砂金」而來,也是立霧溪流域一部活生生的人類活動史。



證實太魯閣族人前 已有人跡



太管處委託中央研究院考古人類學家研究員劉益昌,進行為期兩年的「立霧溪流域人文發展研究」,沒想到才邁入第二年,進行到期中階段就有重大的發現,研究團隊分別在崇德、布洛灣、陶塞(今竹村)、山里(今梅園)等地,挖掘探坑獲得豐碩的收穫,證實在太魯閣族人出現之前,立霧溪流域已有人類活動。



研判是十三行文化人來找砂金



在崇德台地發現的墓葬遺跡中,有兩具完整的側身軀肢葬遺骸及陶器等陪葬品,推估距今一千多年前,屬在當地生活的族群所遺留;若加上二00七年在崇德發現的鐵渣、黃金研判,應是遠從台灣北部東遷而來的「十三行文化人」,他們東遷的目的就是「尋找砂金」。



劉益昌指出,這項發現可說是一部一千多年以來的立霧溪人類活動史,他們的足跡遍及立霧溪中游及支流,可說是一部追尋黃金的傳奇故事,雖然沒有文字紀錄,但已引起國內考古界的關注。



從文獻得知,立霧溪在十六、七世紀就被稱為黃金之河,西方國家如葡萄牙西班牙荷蘭等海權國家,都曾遠來尋找砂金;而曾聚居在Takilis溪(立霧溪)北岸的原住民「哆囉滿人」,也曾經在當地採取沙金。



研究團隊在崇德台地發現當時人群煉鐵、煉金的遺跡,與北台灣的十三行文化相符,推估十三行文化人在一千二百多年前,就已經來到立霧溪北岸建立聚落,從崇德遺址的雙人葬和陪葬陶罐,已經說明這群人的活動範圍已延伸至台灣東部。



太管處長林永發說,這項考古的發現,已填補太魯閣地區一千多年前的文化輪廓,雖然仍有許多疑問,待考古學家再持續追蹤,預計年底將有更進一步的成果展現,讓崇德遺跡和立霧溪人類活動史記錄更加完整。


 


 


 


 


 


 


 


 


 


......................................


 


 






研究發現 十三行文化人曾在花蓮群居


中廣 更新日期:2008/07/25 11:30







太魯閣國家公園除舉世聞名的峽谷地形外,也擁有豐富的人文歷史,除了大家熟知的太魯閣族之外,事實上,早於太魯閣族之前就有人群居住在這裡。研究員發現,十三行文化人早在一千多年前,太魯閣族還沒有到此居住前,就曾經因為來此尋找砂金,而東渡花蓮。(梁國榮報導)



太管處表示,他們委託中研院人類考古學家劉益昌,在崇德、布洛灣、陶塞、山里等地研究,在崇德地區發現的墓葬遺跡中,有兩具完整的「側身軀肢葬」遺骸及陶器等陪葬品,推估是距今約1千多年前生活在這裡的族群,如果再加上去年同一區域所發現的鐵渣、黃金研判,他們應該是遠從台灣北部東遷而來的十三行文化人,他們東遷來此的目的之一,就是「尋找砂金」。



研究團隊在崇德考古更進一步在地層中發現當時人群煉鐵、煉金的遺跡,這些出土的文物與北台灣的十三行文化相符,經過碳十四年代測定與比對,確定是十三行文化人在一千二百多年前就已經來到立霧溪北岸建立聚落。



太管處指出,這項考古發現填補史前人類在太魯閣活動的歷史,描繪出一千多年前的輪廓,不過仍有許多疑問,有待考古學家透過他手中的鏟子與詳細篩洗一一去解答。









 

 

 

 

 

 

 

 

...

 

 

 

 

 

 

.....

 

...

 

 

 

 



跟著鄺麗貞足跡 體驗全球美景


NOWnews 更新日期:2008/08/05 11:49 記者陳志東/台北報導



鄺麗貞從2006年4月經過補選接下台東縣長棒子後,從2006年8月起就開始一連串的公費出國考察,2年下來出國8次、走過10多個國家、花費納稅人血汗錢上千萬元。仔細簡視鄺麗貞的出差旅遊行程,就能發現她走過的地方確實都是世界級美景,不過其實很多類似美景,台東也都有。



總計8次行程中,鄺麗貞走過日本九州福岡、豪斯登堡、山口縣下關市(馬關條約簽訂地)、看過猴子雜耍表演與世界少棒賽;另外還去過香港旅展;到過希臘雅典、愛琴海上的米克諾斯天體營、聖托里尼夢幻藍白小島;看過埃及開羅、世界七大奇景金字塔;走過泰國曼谷、大城王朝與芭達雅,還安排了夜遊湄南河;最後又去過英國倫敦、紐西蘭,還有這次最經典的歐洲德國、瑞士、義大利威尼斯、米蘭、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等等。



確實這些景點大部份都很美,值得推薦給大家,鄺縣長眼光很好。不過,如果想去,最好還是自己花錢去,可千萬別用的納稅人血汗錢公費前往;萬一真的沒錢前往,沒關係,那就讓我們去台東。



台東美景其實不輸給國外,例如鄺麗貞愛看的猴戲,其實只要離開台東一點點,在花蓮的光隆博物館裡頭就有從日本引進的「猴軍團」,雖然馬戲總與動物虐待脫不了關係,但如果鄺縣長真的愛看,其實也不用出國,台灣就有。又例如鄺麗貞喜歡的溫泉泡湯,台東知本更是一點也不輸給別人,甚至綠島的海底溫泉更是其他國家少見的結合海浪潮汐的美麗溫泉,連日本人都愛來。



又例如鄺麗貞喜歡的希臘藍白美景與海天一色,這樣的景致,其實整個東海岸都是,特別近年來許多台東民宿業者也把自己的房子弄得藍藍白白很希臘,而且住一晚只要台幣2千元上下。如果鄺縣長喜歡希臘的史前神話與考古遺址,其實台東的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中,多樣的文物與神話更是美麗,也比希臘考古遺址保存得更好,特別台東有著阿美、卑南、魯凱、排灣、達悟、布農等等多種種族原住民,都是至今依然還活生生存在的活神話與活歷史,比起希臘一點也不遜色。



台東真的很美,不管是上述的碧海藍天、多樣的原住民、充滿原味雕刻的可愛原住民教堂、元宵炸寒單、標旗魚、知本的溫泉SPA,或是其他如蘭嶼的拼板舟與達悟族飛魚文化,或是利吉惡地形、初鹿牧場、綠島浮潛、太麻里金針花、關山自行車步道、台東釋迦、池上好米…等等,種種的台東旅遊資源與獨特文化,其實比很多國家都要美。



真的希望台東縣長鄺麗貞可以好好留在台東,好好重新發現她自己的台東縣就很美,不需要再用納稅人血汗錢去旅遊。也期待鄺縣長真的可以用心,努力把台東打造成一個比愛琴海、日本、泰國等地更美的旅遊區,畢竟台東真的也有這條件,而且這樣做,也才能更像一個受到縣民愛戴的父母官。



鄺麗貞走過的世界美景與台東美景



↓圖:鄺麗貞走過的美景-埃及金字塔。本報資料照片,陳志東攝影



↓圖:鄺麗貞走過的美景-埃及肚皮舞。本報資料照片,陳志東攝影



↓圖:鄺麗貞走過的美景-希臘Santorini藍白小島。本報資料照片,陳志東攝影



↓圖:鄺麗貞走過的美景-希臘米克諾斯天體營小島。本報資料照片,陳志東攝影



↓圖:鄺麗貞走過的美景-義大利威尼斯遊船。本報資料照片,陳志東攝影



↓圖:鄺麗貞走過的美景-義大利威尼斯。本報資料照片,陳志東攝影



↓圖:鄺麗貞走過的美景-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本報資料照片,陳志東攝影



↓圖:鄺麗貞走過的美景-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本報資料照片,陳志東攝影



↓圖:鄺麗貞走過的美景-日本九州豪斯登堡。本報資料照片,陳志東攝影



↓圖:鄺麗貞走過的美景-日本山口縣關門海峽。本報資料照片,陳志東攝影



↓圖:鄺麗貞走過的美景-泰國曼谷大皇宮。本報資料照片,陳志東攝影



↓圖:鄺麗貞走過的美景-泰國曼谷玉佛寺。本報資料照片,陳志東攝影



↓圖:鄺麗貞走過的美景-泰國曼谷湄南河。本報資料照片,陳志東攝影



↓圖:底下都是台東美景,比起國外毫不遜色。本報資料照片,陳志東攝影



↓圖:台東的美景-蘭嶼拼板舟。本報資料照片,陳志東攝影



↓圖:台東的美景-台東阿美族帥哥。本報資料照片,陳志東攝影



↓圖:台東的美景-排灣族木雕。本報資料照片,陳志東攝影



↓圖:台東的美景-知本原住民雕刻教堂。本報資料照片,陳志東攝影



↓圖:台東的美景-台東太麻里山區霧氣。本報資料照片,陳志東攝影



↓圖:台東的美景-台東東河橋。本報資料照片,陳志東攝影



↓圖:台東的美景-台東的民宿。本報資料照片,陳志東攝影



↓圖:台東的美景-台東金樽海濱。本報資料照片,陳志東攝影



↓圖:台東的美景-台東海濱。本報資料照片,陳志東攝影



↓圖:台東的美景-台東原住民小孩野溪跳水。本報資料照片,陳志東攝影



↓圖:台東的美景-綠島柚子湖老屋。本報資料照片,陳志東攝影



↓圖:台東的美景-台東機場外的鳳凰樹,台東從一出機場就很美,根本不需到國外。本報資料照片,陳志東攝影



更多鄺麗貞走過的世界美景與台東美景,請參考以下圖集。



*更多旅遊資訊與圖片,請看NOWnews旅遊村:http://travel.nownews.com/


 


 


 


 


........................


 


 


.............................


 


................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mway541541 的頭像
    amway541541

    農民時報--招您來刊登

    amway54154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