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美族 抗議中 ◎ 王秋月 鳳凰颱風侵台期間,選擇出國考察不在國內的台東縣長鄺麗貞,在任的七百多天裡,竟然有一百多天不在台東縣。這新聞給我這台東人最大的啟示是:如果沒有縣長,台東說不定更好! 筆者必須很不客氣的指出,台東縣政府以開發之名,將海灣沙灘等大自然公共資源私有化、財團化後,交由度假中心營運;宛如十五世紀英國的圈地運動把農民驅離耕地以生產羊毛一樣,本來屬於公眾使用的美麗沙灘、屬於原住民從事漁撈活動的海岸,一夕之間變成要支付財團費用才能使用的度假園區;而原住民的生存吶喊又同時被財團的「回饋機制」給縫上了嘴。文學家湯瑪斯摩爾形容圈地運動是綿羊吃人的人間慘事,在台東,則是「BOT殺人」。 當地方政府成為發包中心的同時,台東「美麗灣BOT案」技術上將開發面積切割,由大化小,規避環評,工程上挖沙灘、墊廢土,讓倚賴海洋生存的阿美族人生存環境遭到嚴重威脅、原住民的祖靈找不到回家的路、阿美族人的母親在哭泣。 當台東縣長可以在風災期間大隊人馬出國考察,加上電話遙控行政團隊的同時,卻沒人來看看海灣中的「貝氏耳紋珊瑚」,那可是台灣首次出現的新紀錄種。 想當然耳,身為台東縣發包中心的主任,在割地賤賣給財團的同時,鄺縣長一定也不想承認,杉原海岸是台灣除了綠島、墾丁外的珊瑚主要棲息海域,這裡的珊瑚覆蓋率高達七十%;也就是說,每一百公尺內,就有七十公尺的範圍是活珊瑚。鄺縣長更不會想知道,如此美麗海灣與當地阿美族人的生存世代相互結合、生命在此生生不息的孕育。在原住民基本法的定義上,刺桐部落就是阿美族人的「傳統領域」。 鳳凰颱風的侵襲,帶來的不只是災害,更吹開了迷霧。它讓我們發現,原來地方行政首長不過就是發包中心主任,電話交辦的同時,行政責任宛如BOT般,隨著資產與行政權的賤賣,也跟著消逝無蹤。 (作者為台東刺桐部落阿美族人)
..
貝氏耳紋珊瑚 台灣首曝光
中國時報 / 邵惠琴/台東報導 2008/04/01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副研究員陳昭倫,去年在台東東海岸進行珊瑚棲地調查,在杉原灣記錄到台灣島首次發現的貝氏耳紋珊瑚。對於這樣的發現,陳昭倫表示:「杉原非常值得進一步保護。」 配合「二○○八國際珊瑚礁年」,聯合國展開全球珊瑚總體檢計畫,陳昭倫於去年六月及今年三月廿七日,兩度潛入東海岸杉原灣進行珊瑚礁生態調查,調查區域由外海到沙灘。他發現珊瑚分為數個生態區,且覆蓋率高達七○%到八○%。
陳昭倫調查結果,離岸一公里處是礁岩區,各種肉質軟珊瑚盤聚在大型的礁石上,具有超強的抗浪性;再來是發育完整的片狀星孔珊瑚及千孔珊瑚區,這些片狀的珊瑚群體,成為魚蝦貝類生存的重要棲所。
最重要的是陳昭倫在離岸約五百公尺處,發現一棵高一.五公尺、寬六十公分的貝氏耳紋珊瑚。陳昭倫說,潛水十五年來,完全沒想過會在杉原海域遇到這種像人類耳紋的珊瑚。
陳昭倫說,據他的調查顯示,杉原海域的珊瑚分布相當廣泛,離岸一公里外,水深約八到十公尺都可見到珊瑚,而此次潛水共記錄到一百一十種珊瑚,與綠島目前已知的珊瑚多樣性可謂相當接近。
陳昭倫說,杉原灣的珊瑚覆蓋率極高,珊瑚發育也非常完整,尤其還記錄到一顆完整的貝氏耳紋珊瑚,難能可貴。
然而,由於人為開發、遊憩、捕撈、暖化等因素,正讓這些極為珍貴的珊瑚一步步邁向死亡之路,如何進行立即的保育行動,他坦言這是現階段非常急迫的任務。
國際珊瑚礁年 台東培訓保育志工
今年是國際珊瑚礁年,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正展開全島珊瑚總體檢,這是10年一次的調查,而這次的特色就是喚起珊瑚礁地區住民的保育意識,特別培訓珊瑚保育志工,今天起在台東展開志工培訓,因為3月份這裡才發現罕見的貝氏耳紋珊瑚,需要學界和地區住民積極保育。
珊瑚的存在是海域生態環境的指標,為了保護台灣碩果僅存的東部海底珊瑚世界,由學界和住民代表組成的珊瑚保育志工正在充實保育知識。
3月份中研院陳昭倫博士帶著生物多樣性研究人員,在台東杉原海域,展開珊瑚總體檢,第一次在台灣發現了罕見的貝氏耳紋珊瑚,重新燃起大家對珊瑚生態的希望,部落的住民也積極參與,希望喚起國人重視珊瑚礁的生存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