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陸源性魚種









































 


台灣地理位置
從無到有的台灣距今大約一億五千萬年前,原本沈睡於海底的台灣,受到歐亞板塊與古太平洋板塊相互擠壓的結果,逐漸隆升,才首度現身台灣海峽,慢慢演變為今日的台灣島。



重無到有的台灣

 


海平面升降
消失的台灣海峽在過去十五萬年間,台灣與歐亞大陸間,至少相連了五到八次;最近一次為距今一萬多年前的冰河時期。當時,海平面下降達130公尺,使台灣海峽消失,台灣與大陸再度相連。



消失的台灣海峽

 


河川襲奪作用
陸源性淡水魚渡台
兩岸相連之際,大陸華南地區的淡水魚類首先進入台灣西部河流;部份魚種再經南、北兩端的平緩地形,或河川源頭的襲奪作用,越過高聳的中央山脈,擴散到東台灣。




 


魚種多樣性
冰期結束後,海平面回升;淡水魚留台隔離演化。台灣河川具備瀑布、急瀨、深潭、淺灘等豐富的棲息環境,使得魚種多樣性極高,純淡水魚中更有八分之三為台灣特有種。




 


兩岸親緣種


根據調查,台灣與中國大陸東南沿岸省份河流中的淡水魚,出現許多相同及相似的存淡水魚,間接證明了台灣與大陸之間曾經相連。來到台灣淡水魚,有些被嚴苛的環境淘汰;有些幸運的存活下來,有些勝制還在隔離的島與生態中演化為台灣特有種。



粗首馬口鱲 Opsariichtys pachycephalus (台灣魚種)
馬口鱲 Opsariichthys bidens(大陸魚)




 


台灣纓口鰍 Formosania lacustre(台灣魚種)
斑紋苔鰍 Formosania stigmata(大陸魚種)
花尾苔鰍 Formosania fascicauda(大陸魚種)



 


台灣石 賓 Acrossocheilus paradoxus(台灣魚種)
側條光唇魚 Acrossochelius parallens(大陸魚種)



 


大眼華鯿鰍 Sinibrama macrops(台灣魚種)
海南華鯿 Sinibrama melrose(大陸魚種)



 


短吻小鰾鮈 Microphysogobio brevirostris(台灣魚種)
福建小鰾鮈 Microphysogobio fukiensis(大陸魚種)




...................................................................................


........................................................


 


 


 


 


 


 


 


 


 


 











台灣造山運動



Taiwan Island


 台灣島之地體構造演化活動,除了受控於弧陸碰撞壓縮應力之外,也受到琉球島弧弧後張裂之地體運動影響;因此台灣本島之地質,基本上,已完整地記錄著壓縮造山到伸張崩解的過程。1990年代以來,台灣島的地質研究工作成果,已成功地將台灣標註成弧陸碰撞作用之典範;如何在此一工作成果上,再求突破,再創高峰,成為目前國內地球科學界急欲努力之目標;而綜觀以往的工作成果,多著重於弧陸碰撞作用,鮮少著墨於張裂地體運動,因此,研究台灣張裂地體演化之機制與演化,極可能成為最佳之突破點。本著此一信念,本實驗室利用40Ar/39Ar定年法,分別對大南澳片岩之抬升高峰與北部台灣轉受張裂應力之時間,進行研討工作;目前已獲初步成果,正進行相關探討工作與論文撰寫;期望這些研究成果,能有助於了解台灣本島地體演化之全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mway541541 的頭像
    amway541541

    農民時報--招您來刊登

    amway54154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