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倒扁運動 阻力知多少? | ||
|
■張登及(作者為英國雪菲爾大學政治系博士候選人) 2006.09.11 中國時報 大雨對百萬人反貪腐運動(以下簡稱九九運動)的熱度造成不小挫折。「九九運動」似乎將一如「七一五聲明」般,除非另有戲劇性事件,恐難達到策劃者期待的效果。 截至目前為止,儘管高檢查黑單位在國務機要費單據問題上,又向總統逼進一步,但仍然未能到達加以起訴的程度。相當部分支持總統的民眾傾向認為,此案「查有實據,情有可原」,「尚難認為違法」。許多民調雖顯示,支持總統離任的比例過半,堅定支持者則僅有不到兩成。但依照經驗法則,「不知道」、「無意見」的三成民眾有相當多仍是同情總統者。所以筆者可以大膽說,目前支持總統民意仍有兩千年第二屆大選的水準(三成五到四成)。這是「九九運動」難以突破的府方堡壘。 筆者願指出,「九九運動」的困境也是台灣民主經驗升級的重大困境。這可分為三方面加以說明。第一、因為總統所屬政黨必須顧及前述支持總統的民意,於是不能發揮西方民主經驗中,政黨約束從政黨員(不管是總統、首相)的正常作用。不僅如此,執政黨若干合格的儲備領袖都懾於此一選民結構,不敢循黨內機制提出合理質疑。其民代為爭奪傳統選票而掙扎,在捍衛黨籍總統問題上,更是別無選擇。 第二、導致台灣畸形的兩黨制的困境。許多西方政黨研究說明,健全的兩黨制是完善的民主政體的優良條件。但是根據我國選民政黨偏好的研究也可得知,我國兩大政黨支持者的支持理由,與選民的國家認同和地域、族群屬性有相當密切的關係。有的政黨雖有跨認同、跨族群的支持者,但個別族群的支持卻集中於該黨。有的政黨們則較少有跨認同、跨族群的支持者,其特定族群支持的純度相當高。此種生態與台灣的多重殖民經驗和沈澱的複雜歷史記憶有關,並直接由兩大主要政黨反映出來。這使得政黨支持的來源相對僵固,關心的主題是充滿危機感的「誰的政權」,而不是誰適任。所謂「不知道」、「無意見」的「中間選民」,其實不是隱匿意向的「咱的政權」死忠者,就是力量空虛的犬儒者。公民政黨偏好流動性低,地域分佈清楚的情況下,原本應該期待政黨領袖高瞻遠矚,用政策競爭引領公民社會轉向良性的互動和對話。但多項弊案與「九九運動」的情況卻證明相反的結果。 第三、無法對中國大陸形成示範和壓力。執政黨反思自清能力的衰頹,加上兩黨制的保守化,導致牽涉總統的系列案件無法透過較為正常的民主機制去管理,而形成南北對峙、處處僵局。這對台灣民主經驗的價值,誠如民運人士魏京生、王希哲等人近日所指出的,台灣若具有以民主方式使在職元首離任的經驗,不只將成為兩岸互動的重要籌碼,還會引發大陸各界檢討其政改緩慢的壓力。台灣憲政與政黨機制失能,剛好弔詭地矮化了民主的工具性價值和理念的崇高,使兩岸許多人對民主體制大失所望,這恐怕是「七一五」與「九九」志士們最不願看到的。 面對「九九運動」,其實還存在著一個臨時性的神聖同盟。如同十九世紀初,神聖同盟四鼎足(英、俄、普、奧)各有利益,但都不希望局勢突變,偏好保守。現在的神聖同盟除了總統支持者,也還包括不希望局勢失控的華府、北京與最大在野黨。有了神聖同盟的強大盾牌,即使「九九」來了三十萬人,總統面對的壓力也已減輕大半。執政黨「送扁保黨」、「送扁保台」,讓總統完成階段性使命,另爭兩年專力國政的戰略高度也極難達成。 當然,從「七一五」到「九九」,社會其實累積不小的改革能量,只是受阻於神聖同盟仍然維持的暫時性均勢。如果像是陳定南、林義雄等在執政黨群眾中清望極高的人士,能洞穿改革困境,或者發生司法調查或運動領袖等方面的戲劇性變化,堅盾仍有可能冰消,台灣民主或許仍能躍入更高的格局。 |
...............
..........................................................
.....................................................................................
鏡子沒有選擇映像的權利 | ||
|
■簡學義(作者為竹間聯合建築師事務所主持人) (2006.09.11 中國時報) 施明德先生發起的「倒扁運動」為擺脫藍綠的糾葛,在體察其正當性的角色後,往「公民社會運動」修正的苦心是可以被理解的,也是回歸台灣現狀沉痾本質核心的反省所必然要走的正確方向。然而在這場凱達格蘭的「納斯卡祭典」中,「九九運動宣言」的「咒語」在少數知識分子清醒的意識下,而同時更可能在多數普羅信徒狂喜的無意識中,卻神秘而悄然的開啟了那隱藏著無比力量的「道德法櫃」,像張開了一面無以駕馭的「無染明鏡」,映現了所有的真實與虛偽。假如這真的是一堂百萬人真誠受教解惑的「公民道德」課,在激情的以「阿扁羔羊」作為祭典之後,那啟動之後的法力會是以「轉型正義」為權宜之計的機會主義,而非誠心追尋核心價值的祭師們可以接受的嗎? 在此一事件中,慌了陣腳的綠營不說,處境應最尷尬的是國民黨與其主席馬英九,當「禮義廉恥」的巨球昇起,在自然的風力飄搖下,卻是多方向旋轉的,雖然國民黨部適巧在日前換上「張榮發基金會」的牌子,像是掛上一塊捉襟見肘的小小遮羞布,悄然處置黨產中的國民黨,倉惶的從巨球瞪視的眼前逃走,也免去了檢驗這場「公民道德」課程教材過度簡化與純粹性不足的尷尬,以馬主席的聰明不會不敏感到這場「良心考驗」的必然性。 假如「納斯卡」的魔力不是選擇性的,假如「九九運動」所揭示的「道德明鏡」不是單一面向的,假如「台北市文化局」無心插柳卻讓「禮義廉恥」巨球成為多向旋轉而不是固定指向的,一切「轉型正義」的反省何以從這套「公民社會」的教材中缺席? 假如這場運動的意志果真如此堅強,假如這場「聖戰」的本質果然如此純粹,假如這些藍綠的人民真的誠心要轉化為無色的公民,那麼「九九運動」者便不應限縮在「倒扁」的單一議題,而應真正反躬自省是否具備或誠實的準備學習投身「公民運動」所應有的反省與思辨能力,而它真正的考驗就在於,人民必須明白,不能只背對「景福門」以及隱身其後的國民黨部,人民必得轉身揭穿自以為穿上「國王新衣」的舊國民黨中央黨部的荒謬性,如此,這場「公民道德」的課程才可能真正結業,因為,除了所謂施明德與陳水扁的「退場機制」外,國民黨也需面對「退場機制」。 而唯有將「國民黨黨產」與「轉型正義」的議題納入「九九運動」的「公民道德」課程,才能展示此一運動真正的超越性與跳脫它的「色彩污名」,因為假如這場運動真是一塊揭示「公民道德」的明鏡,它終將沒有選擇反射的權利,而必得將一切的真實與虛偽同時映現。假如「九九運動」者仍然狹隘的以為這只是簡化的「條件交換說」,或「各打五十大板」的小孩遊戲,我想他們並非真正瞭解這場運動應有的純粹本質。假如「九九運動」不只是要片面的佔據「公民主義」的詮釋權,他們終應瞭解即使「義憤填膺」,許多人還是無法接受召喚踏出家門一步的真正原因,而不只是畏於陣陣無情的風雨。 |
..................................
............................................................................
施明德何不組黨? | ||
|
《澄社評論》 ■ 顧忠華(作者為政大社會系教授、澄社執委) (20060902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凱達格蘭大道上將要登場的倒扁大戲,正讓人屏息以待,目前看來,似乎會上演一齣兼具聲光效應的「超級廣告秀」,但另一方面施明德先生又揚言寫好了遺書,不排除「殉道」,強烈暗示會有激烈的抗爭行動。這些釋放出來的混亂訊息,使得外界無從判斷,花費了龐大資源來進行的政治動員,究竟會為台灣政局帶來什麼樣的衝擊?又可以留下何種結果? 從社會學的系統理論來解讀,這次「第三波」的倒扁串聯,恐怕不像若干學者所詮釋,只是單純的「市民不服從」或「公民自主」的自發動作,因為光是議題和符號的操作,就充滿了與「權力」相關的意義,而「權力」正是政治系統運作的「溝通媒介」,所以最後來收割的,不太會是「公民社會」,卻正中政治人物的下懷。 譬如說,施明德先生在記者會上既批扁又批馬,這與醞釀已久的、欲籌組「第三勢力」來超越藍綠的想法,相當「若合符節」,或許正像李登輝接掌國民黨主席後,促使「反李」勢力集結,催生了「新黨」一般,這波的倒扁行動,是否意味著政治板塊的重組?與發表「七一五聲明」之「親綠學者」組合不同的是,倒扁總部的決策核心,有不少是大家熟悉的政壇老面孔,這批人何不藉著有百萬人聲勢的背書,成立一個以「反貪腐」為宗旨的政黨呢?從政治邏輯來分析,我們很可能在群眾運動退場後,會看到一個新興政黨的出現。或許組黨行動私底下已在籌劃中,但也可能順著情勢發展,會以一種「驚奇」的方式為運動收場。 以台灣現行的法制,成立政黨要比成立人民團體簡易得多,政黨登記採取的是「備案制」,主管機關內政部根本沒有許可與否的權力 (說到這裡,我們倒要請立法諸公儘快提案修改人民團體法,將人民團體的登記改成備案制,才符合憲法保障人民集會結社自由的精神)。無論如何,如果倒扁行動最後可以促成了「第三勢力」的明朗化,也算是好事一件。 如前所述,組黨的另一個好處,便是提供了某種「退場機制」,讓活動可以名正言順地轉為「長期抗戰」。而施明德先生如果被推舉為黨主席,不只他的政治生涯可以開啟「第二春」,他更要好好保重身體,以便領導新的政黨。如此一來,「遺書」自然備而不用,全台灣的人也能夠鬆一口氣,不必在民主時代製造出「殉道者」,畢竟這兩者的價值不是那麼相容的。
|
...............................
......................................................................
施明德何不組黨? | ||
|
《澄社評論》 ■ 顧忠華(作者為政大社會系教授、澄社執委) (20060902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凱達格蘭大道上將要登場的倒扁大戲,正讓人屏息以待,目前看來,似乎會上演一齣兼具聲光效應的「超級廣告秀」,但另一方面施明德先生又揚言寫好了遺書,不排除「殉道」,強烈暗示會有激烈的抗爭行動。這些釋放出來的混亂訊息,使得外界無從判斷,花費了龐大資源來進行的政治動員,究竟會為台灣政局帶來什麼樣的衝擊?又可以留下何種結果? 從社會學的系統理論來解讀,這次「第三波」的倒扁串聯,恐怕不像若干學者所詮釋,只是單純的「市民不服從」或「公民自主」的自發動作,因為光是議題和符號的操作,就充滿了與「權力」相關的意義,而「權力」正是政治系統運作的「溝通媒介」,所以最後來收割的,不太會是「公民社會」,卻正中政治人物的下懷。 譬如說,施明德先生在記者會上既批扁又批馬,這與醞釀已久的、欲籌組「第三勢力」來超越藍綠的想法,相當「若合符節」,或許正像李登輝接掌國民黨主席後,促使「反李」勢力集結,催生了「新黨」一般,這波的倒扁行動,是否意味著政治板塊的重組?與發表「七一五聲明」之「親綠學者」組合不同的是,倒扁總部的決策核心,有不少是大家熟悉的政壇老面孔,這批人何不藉著有百萬人聲勢的背書,成立一個以「反貪腐」為宗旨的政黨呢?從政治邏輯來分析,我們很可能在群眾運動退場後,會看到一個新興政黨的出現。或許組黨行動私底下已在籌劃中,但也可能順著情勢發展,會以一種「驚奇」的方式為運動收場。 以台灣現行的法制,成立政黨要比成立人民團體簡易得多,政黨登記採取的是「備案制」,主管機關內政部根本沒有許可與否的權力 (說到這裡,我們倒要請立法諸公儘快提案修改人民團體法,將人民團體的登記改成備案制,才符合憲法保障人民集會結社自由的精神)。無論如何,如果倒扁行動最後可以促成了「第三勢力」的明朗化,也算是好事一件。 如前所述,組黨的另一個好處,便是提供了某種「退場機制」,讓活動可以名正言順地轉為「長期抗戰」。而施明德先生如果被推舉為黨主席,不只他的政治生涯可以開啟「第二春」,他更要好好保重身體,以便領導新的政黨。如此一來,「遺書」自然備而不用,全台灣的人也能夠鬆一口氣,不必在民主時代製造出「殉道者」,畢竟這兩者的價值不是那麼相容的。
|
...................
...............................
酒店小姐現身凱道反貪腐 | ||
|
20060913 蘋果日報
|
..................................
........................................................
錢永祥:兩大黨自私 逼民眾上街 | ||
|
■【2006-08-28/聯合報/A4版/要聞】 倒扁挺扁的對抗日益升溫,陳水扁總統日前表示,逼迫民選總統下台,是透過體制外手段企圖顛覆現有憲政秩序。中研院社科所副研究員錢永祥指出,集會是憲法賦予人民的權利,倒扁靜坐目的在表達民意,要求陳總統循體制管道辭職,當然是合憲的手段。 參與七一五學界籲扁下台連署的錢永祥說,藍綠兩大政黨自私、失職,又阻塞罷免和彈劾成案的管道,才逼成民眾集結。但他強調,民眾對這波運動不必要求太高,否則可能挫折太深。 以下是錢永祥的專訪,以第一人稱記述: 陳水扁總統的道德威信和政治權威,已經嚴重流失。這種情況之下,相當一部分人民要求他下台,是一個真實、有意義、也有正當性的訴求。 民進黨前主席施明德發起的倒扁靜坐,凝聚了龐大的社會動力,可是大家尚不知道如何界定它。習慣的講法是藍的、反扁的力量集結起來,要陳水扁下台。但這樣詮釋,掩蓋了整個運動「譴責政黨失職、重申政治道德」的深層意義。 這一年來,因為弊案紛紛爆發,民眾覺得公平、清廉、法治、民主等等台灣多數民眾肯定的價值,明顯遭到傷害。人民的強烈不滿,表現在要求陳水扁辭職。要他辭職的理由,正是重新肯定這些公共價值。 罷免無功 不負責的兒戲 為什麼民眾要上街?回頭看,逼成民眾集結,第一個需要譴責的是政黨。 六月間,藍營發動罷免,是一場非常不負責任的兒戲。憲法規定,罷免案要三分之二立委才能成案。當時國民黨主席馬英九和親民黨主席宋楚瑜根本沒有認真面對這個門檻,沒有去拜託、說服、甚至換取民進黨支持。他們只是機會主義的盲動,結果出師無功,徒然造成藍綠對峙局面。 七月,親綠學者發表聲明,要求陳水扁辭職,他們所重申的本土價值和民主規範,原是綠營都會認同的,但民進黨為了維繫權位,居然放棄理念,把廿多年來積累的民主共識付諸流水。 龍文論述 多數不能成立 六月藍營的兒戲,加上七月民進黨的霸道,民眾該怎麼辦?龍應台認為,拉倒陳水扁不是最重要的問題,我覺得她的論述多數不能成立。她說,你們不要靜坐,要走體制內罷免和彈劾的途徑。可是這對民眾是脫離現實的要求。憲政體制內,只有立法院才能讓罷免和彈劾成案,並沒有一般選民置喙的機會。可是由於兩大政黨的自私與失職,這條路已經阻塞了。 此時,民眾自行出面靜坐,要求一個喪失道德權威與政治正當性的總統下台,並沒有不尊重憲政民主和司法制度的問題。畢竟,司法只過問法律責任,原本即與道德責任及政治責任無涉。 兩種情況 才算溢出體制 進一步言,街頭靜坐這類群眾運動,何嘗越出體制?就手段而言,它是實踐憲法保障的集會遊行權利,又根據「集會遊行法」申請獲准,當然是在體制內。就目的言,百萬人靜坐,並不會產生罷免陳總統的法律效果;它只是表達一種民意,形成道德與政治壓力,迫使陳總統循體制管道辭職,為何不算是體制內部的訴求? 只有兩種情況才算溢出體制:手段上衝破了集遊法及憲法的規定;或者效果上人民直接剝奪了總統的職位與權力。這兩種情況,目前都沒有發生,靜坐者也沒有能力作這種事。何況,即使到了體制之外,民眾施展抵抗權或者「公民不服從權」,旨在挽救遭褻瀆、出賣的民主價值,依然是正當的。 今天,大家擔心會有激化對立的後果,但這些問題不該拿來質問民眾,而該拿來質問政治人物。面對弊案造成的喧囂,兩大政黨提出了什麼跨政黨的解決方案?解決這種對立,不是你們的責任嗎?民進黨掌握政權,如果民眾衝突,你們該做什麼?只能挑撥、鎮壓、再挑撥、再鎮壓? 藍綠兩個陣營本是台灣歷史的產物,不可能消失,也不要幻想把對方消滅。但超越藍綠對立是可能的,只要政黨願意放棄一時的政黨利益。 倒扁靜坐 代表某種覺悟 馬英九要求陳總統辭職的同時,應保證尊重二○○四總統大選的結果和憲法的規定,繼續由民進黨執政到二○○八年,換取民進黨安心清理總統府。從民進黨來看,為了維護從黨外走來的民主價值,維持本土政權的道德品格,難道不該請扁辭職? 我要重申,倒扁靜坐,代表這個社會對某些基本價值的覺悟與信仰。對這個運動的效果,不必要求太高。施明德自己說是烏合之眾。的確,這些集結的人能力有限,不可能使陳總統下台。陳總統是否辭職,畢竟操之在他自己,以及民進黨的良知與智慧。大家看待此次運動,應體認到它的道德意義,不必為了有形的成敗而生挫折感,反而導致衝突的局面。
|
..........................
...................................................................
高捷案、台開案、國票金董座案、SOGO禮券案……,陳水扁總統的家人與親信深陷重重弊案,最近的國務機要費案更直接涉及總統本人。扁政權不但是以貪腐集團為其核心,更重要的是執政六年以來,非但未能實現當初許諾的「民主深化」、「肅清黑金」,反而一方面在兩岸關係上屢屢違背承諾,刻意升高兩岸間的緊張對立,另一方面厲行一連串劫貧濟富、「化公為私」的社會經濟政策:BOT、私有化、金融合併、給予財團減稅和補貼的優惠、教育與醫療費用飛漲等等。陳水扁繼續在位只代表台灣政治的繼續腐化、社會矛盾繼續加深。 如今「道德勸說」、司法調查和國會監督制衡都無法讓陳水扁知所進退, 只有人民形成強大的群眾運動,才有辦法迫使以陳水扁為代表的貪腐集團下台,並徹查所有弊案。所以,從這個角度,我們不但支持並響應目前一些政治團體與人物號召的「以人民力量來倒扁」,更要堅定的把這場群眾運動推動下去,不容任何政黨、個人妥協、背叛或是謀取私利。 許多綠營的政治人物辯稱,陳水扁下台無法解決問題。我們同意陳水扁下台無法完全解決金權政治等問題,但是我們不是以此為藉口來替貪腐集團脫罪,而是除了要求貪腐集團立即下台並查辦外,更不把任何希望寄託在舊體制裡的政黨政客,也完全不幻想呂秀蓮代替陳水扁或者國民黨取代民進黨就能解決廣大人民的深刻不滿。至於各種政黨重組、政客結盟的傳聞,這根本是幾個和舊體制勾連甚深的大政客為謀權位的無原則結合,豈值得人民信賴? 我們的目標是要把運動進行到底,積極促進民眾自己來推動各種重大的政治社會改革。所以我們不但重視要讓貪腐集團立即下台,也重視政治社會改革的方向。如今個別準備發動倒扁運動的政治人物表示要推動內閣制,我們認為相對於現今的政制,行政機關直接向國會負責的內閣制或許有相對的進步性,但根本無助於解決金權政治,例如採行內閣制的日本,正是金權政治十分嚴重的國家。 相對於內閣制,我們認為以下的改革,是更為迫切而有針對性、民主與民生並重,值得我們積極推動: 一、人民有權直接罷免總統,降低民選官員罷免門檻。 但現在總統罷免案必須經由立法院三分之二多數委員同意才能交付公民複決,不但是過高的門檻,而且使人民根本無法直接行使罷免權。從此次總統罷免案就知道這樣的罷免權並無多大實際意義。因此我們要求讓人民可以直接啟動罷免總統的過程,無須經由立法院。同時降低各級公職人員的罷免門檻,隨時撤換不適任官員。徹底改造當前阻礙民意的體制,大幅降低人民罷免權的門檻,讓人民公意能及時表現。 二、限制金權干政,禁止公司捐贈政治獻金。 財團富豪收買官員政客取得不當利益的方法,除了直接行賄之外,還有捐贈政治獻金。 這是典型的「官商勾結、財團得利」,財團汲取勞動大眾創造的財富,獻出油水換取統治者的體貼保護,同時也格外助長了大資本家的政治影響力。因此我們要求修改政治獻金法,完全禁止公司及其代表人捐贈政治獻金。 三、民生優先,改正一切劫貧濟富的政策。 過去幾年物價、油價、學費不斷飆漲,同時勞動條件惡化、社會福利縮減,一般人民生活越來越艱苦。反觀幾個大財團,卻能在政府的政策偏袒、稅負減免和各項補助下日益茁壯,資產倍增。政府獨厚財團,對市井小民極不友善,不啻劫貧濟富。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與平等的社會,要求政府施政以民生為優先,改正一切劫貧濟富的不公政策。 最後,我們要強調的是:台灣已經實現了所謂的民主,然而現行這種代議民主制只讓人民每隔幾年投票一次選舉統治者(亦即壓迫者),而不讓人民真正掌握政治大權;而資本主義(就是讓市場、也就是富豪財團主宰經濟的制度)今日已成為純粹保障少數資本家日益殘酷剝削絕大多數人民的制度,而不能為人民謀福利。所以,即使把陳水扁或民進黨拉下台,換一個同樣擁護資本主義的政黨或政客執政,依舊不會改變勞苦大眾生活日益惡化的命運。因此,勞動人民毋須寄望任何擁護資本主義的政黨或政客。 我們認為,勞動人民的出路在於徹底擺脫金權統治,建立一個真正平等的社會。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就要建立真正代表勞動人民的政府,而目前則要從打造真正屬於勞動人民的政黨做起。要把反貪腐及政治革新運動與建立勞動人民自己的政黨和爭取勞動人民當家作主的長期奮鬥結合起來!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