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六四」十八周年驀回首


網誌分類:生活反思 |

網誌日期:2007-06-03 22:36

            

六四圖片


遊行


衝突


鎮壓


屠殺


抗議







「六四」十八周年驀回首


這是我十八年前寫下的日誌:


…… 一九八九年五月二十日 北京凌晨,李鵬指在天安門學生絕食的行動為「動亂」,宣佈以軍事鎮壓無政府狀態,下令戒嚴、封鎖新聞。「學生指揮部」立即宣佈二十萬人同時絕食。


北京市民搶購糧食,英、美、法、日使館表示十分關注局勢。數以十萬群眾湧到街頭阻止軍隊和坦克車前進。李鵬一夕話,如春雷爆響,轟痛了六百萬顆香港心!


基督教所著重的捨身為人,北京的學生用行動和生命實踐了。這個事實,感動了我們有所行動。五日廿日,香港八號風球高懸,我和一間中心的二十多位弟兄姊妹匆忙趕製橫額。披風戴雨,趕到維園,加入正氣凜然的抗議行列。狂呼「反對武力鎮壓」、「打倒李鵬」、「愛國無罪」……。四萬顆義憤填膺不訴不快直斥強權的澎湃心靈,匯成了一股洪流,由維園直傾瀉到新華社門前。此時再分不出是狂風還是怒氣,是疾風還是濺淚。身軀是濕透而顫抖的,高舉的拳頭卻仍是堅實的!


我們這四萬顆心靈,牽引了 五月廿一日 香港第一次的百萬人上街遊行。十六個教會及機構組成了「全港基督教聲援中國愛國民主運動聯合會」。


五月廿五日,由百多個團體組成「支聯會」(全港市民支援愛國民主運動聯合會)設立中央基金,支持北京學生。 六月四日 凌晨,長安大街傳來第一響槍聲,半睡半醒的我驚醒。那一霎的震懾和無助感,比我在多年前經歷的車禍還過之。潸然淚下,真不明當權者竟選擇了最壞、最凶、最不得民心的方法來解决學潮。


六月四日親中的《文匯報》的社論只有四個字----「痛心疾首」,卻詮釋了千萬同胞的悲情。六四屠城的坦克車輾碎了我們的心,使我幾乎認同了上海一個學生沈痛的宣言----「中國沒有希望」。


但當我重讀魯迅的《藥》時,卻開解了我。


《藥》寫得很淒、很冷,但寓意極深。是反封建、反官僚、反愚昧。故事的前大段是寫中國社會的封建,人民的無知,烈士的血彷彿白流了。然而結尾可以見到只有在革命的先驅者墓前圍隴著花圈。這些革命先烈其實是得到國民同情和支持的;正如八九民運學生和人民的血是不會白流的。他們以鮮血為中國綻出了極艱鉅的一步。


中國是有希望的,基督的福音卻是希望的內涵;福音強調自由、平等和博愛,同時提供了人生終極的意義。





☆                         ☆                             ☆                            ☆                            ☆


(毋忘六四片段):



 

 

 

 

 

..............................

 

 

 

 

 

...............................

 

 

 

 

 

 

 

 

 

 

 

..............................

 

 

 

 

 

 

 

 

 

 

............................








銘記天安門事件
06-June-2008



本星期是中國北京天安門廣場血腥鎮壓事件19週年。1989年4月,中國學生為爭取民主而進行大規模示威,工人、知識分子和公務員很快加入了他們的隊伍,最後10多萬人聚集在天安門廣場。多達100萬人在北京遊行,不久,示威活動擴展到300多個中國城市。


在1989年6月3日晚和6月4日清晨,中國當局出動軍隊和坦克鎮壓了示威活動,數以百計、也許是數以千計的人死亡,還有數以千計的人被捕。美國國務院以及一些非政府組織相信,現在仍然有多達200人因為參加和天安門廣場示威有關的政治活動而被關在獄中。


世界不知道到底有多少人在天安門事件中被殺害、受傷或被捕,因為中國政府不僅至今沒有提供有關數字,相反還對有關這個事件的資訊實行徹底封鎖。


自1989年以來,中國一直在奉行廣泛的經濟自由化政策,經濟年增長率令人印象深刻,但是,這並沒有伴隨政治改革和增加對國際公認的對中國公民最基本的自由的尊重。


美國國務院在2007年的有關中國的人權報告中發現某些方面的管治加強了,比如對西藏地區和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的宗教自由的控制;包括互聯網在內的言論和新聞自由;以及在北京的請願者受到的對待。儘管很多中國人在天安門事件後的今天享受著過去被剝奪的自由,但是國際社會認可的言論自由、宗教信仰和結社自由等基本自由權利仍然受到限制。


在中國人權問題上,美國副國務卿內格羅蓬特表示,美國的立場非常明確:“我們相信,更多個人自由和政治自由不僅是正確和正義的道路,也是中國長治久安的最佳途徑。”


關鍵詞:中國,北京,天安門廣場,血腥鎮壓,自由,人權,民主,示威,美國


.


 


.................


............


 


 


 


 


 


 


 


 


 


 


 


 


..................


 


 


 


 


 


 


 


 


 


 


 


 


 


 


.................................


 


 


 


 


 


 


 


 


.


*紐約時報*


紐約時報6月4號發表了旅居英國的中文作家馬健的題為《中國被挖掘出的悲傷》的文章。文章說, 四川大地震發生後,人們聚集在天安門廣場上舉行各種哀悼活動。而19年前,也正是在天安門廣場上,中國政府派出軍隊鎮壓要求民主改革的手無寸鐵的學生們。迄今為止,中國政府仍然把“六四”定性為“反革命暴亂”,一些領導者仍被關押。“六四”以後,中國政府把注意力轉移到經濟建設上。拜賜于大量的廉價勞動力,中國變成了世界經濟的龍頭,而共產黨也變成了世界各國的好朋友。


文章說,“六四”已經變成了極權政府鎮壓平民的象徵性標誌;而在中國,“六四”更是一種禁忌,即使在自己家中,家長們也不敢和孩子們討論“六四”事件。文章還說,隨著每個“六四”週年紀念日的到來,人們更清楚地看到,共產黨在虛張聲勢的背後隱藏著極大的恐懼,就象一頭鹿害怕被曝光在大燈下一樣。


文章最後說,共產黨政權應該還原“六四”真相,向受難者及其家屬道歉,釋放數百名因和“六四”有關而仍然被關押的囚犯,並開始進行民主改革。中國人民通過四川大地震深深了解到,生命是寶貴的,現在他們應該以同樣的方式去理解“六四”的受難者們。


本篇英文全文網址:
http://www.nytimes.com/2008/06/04/opinion/04ma.html?_r=1&ref=opinion&oref=slogin


*華爾街日報*


華爾街日報6月4號發表了波特蘭州立大學政治學副教授布魯斯.吉利的評論文章,題為《結束的開始》。文章說,“六四”發生後,中國共產黨政權被迫進行了一些政治上的重大改變,比如保護公民的財產和權利,更多的新聞自由,就一些發展項目徵求公眾意見,甚至允許私營企業老闆加入共產黨等等。


文章指出,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民眾也會越來越注重參與政治、尋求政策公平和更多的言論自由。作者2007年前往雲南紅河州觀摩7個鎮的直接選舉,他認為,一旦時機成熟,會有更多的中國人象紅河州那樣進行直選。文章最後指出,各種跡象都表明,中國可能在未來幾十年時間內逐步走向民主,而民主國家們應該準備好幫助中國推進這個進程。


本篇英文全文網址:
http://online.wsj.com/article/SB121252350348242359.html?mod=opinion_main_commentaries


*費城問詢報*


費城問詢報6月4號發表署名特魯迪.魯賓的評論文章,文章說,作者每天坐到書桌前的時候,總會凝視著墻上挂著的那張“六四”發生前,一名男子用身體阻擋政府鎮壓學生的坦克的照片。


文章說,中國政府把中國歷史上非常黑暗的一頁變成了一個禁忌話題,不允許媒體進行討論,觸及這個話題的新聞工作者遭到監禁。自1989年以來,中國政府出臺了一些政策和方案來防止類似事件的發生。雖然中國民眾受益於快速發展的經濟,也能夠在很大程度上享受到個人自由,但是他們還是沒有組織政治黨派和社會黨派的自由。政府不鼓勵討論政治改革,一些在基層進行的民主選舉也沒能擴大範圍。


文章說,最近,在四川大地震中因教室坍塌而失去孩子的父母們一直在採取行動,可能當地的官員會因此受到懲罰,但這也凸顯出了中國政治體系中的危險因素,那就是,在這個體系中,官員們不會把民眾的利益放到首要位置,而民眾卻無可奈何。


文章認為,這樣的一個政治體系勢必造成官員貪污腐敗,進而影響經濟發展,並導致民眾的憤怒情緒隨時可能爆發。


本篇英文全文網址:
http://www.philly.com/inquirer/opinion/20080604_Worldview__An_image_of_defiance__an_image_of_possibility.html


****


以上是美國各地主要媒體有關中國的社評。社評所反映的觀點為發表社評媒體之
觀點,並不一定代表美國之音的觀點。


關鍵詞:美國媒體,中國,社論,六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mway541541 的頭像
    amway541541

    農民時報--招您來刊登

    amway54154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